健康主題
紫外線輻射
紫外線輻射是波長位于100至400毫微米之間的電磁輻射。少量紫外線輻射對人體內生成維生素D是必不可少的。但過度暴露于紫外線輻射則可能會對皮膚、眼睛和免疫系統造成短期和長期不利后果。
紫外線輻射與人類健康
皮膚癌主要是由于暴露于紫外線輻射造成的,無論是來自自然陽光還是日光浴浴床等人工光源。
2000年全世界有20萬人被診斷患有黑素瘤,與黑素瘤相關的死亡6.5萬例。
兒童和青少年過度暴露于日光,可能導致以后罹患皮膚癌。
全世界大約有1800萬人因白內障而失明,在所有與白內障有關的疾病負擔中,有5%的負擔可直接歸咎于暴露于紫外線輻射。
建議在紫外線輻射指數達到三級以上時采取防曬措施。
紫外線輻射
紫外線輻射是太陽輻射的一部分。紫外線輻射的強弱受多種因素的影響。
太陽高度:太陽在空中越高,紫外線輻射水平就越高。
緯度:越接近赤道,紫外線輻射水平就越高。
云量:在晴朗無云的天空,紫外線輻射水平最高。但是,即使有云層,紫外線輻射水平也可以很高。
海拔高度:海拔高度每升高1000米,紫外線輻射強度增加約5%。
臭氧:臭氧吸收一些太陽紫外線輻射。當臭氧層消失時,更多的紫外線輻射到達地球表面。
地面反射:許多表面物體反射陽光,增加了紫外線總體暴露水平(例如,草、土壤和水反射不到10%的紫外線輻射;新鮮的雪反射多達80%;干沙灘反射15%,海水泡沫反射25%)。
健康影響
少量紫外線輻射有益于健康,這是產生維生素D所必需的。但是,過度暴露于紫外線輻射與多種健康問題有關聯,如皮膚癌、曬傷、加速皮膚老化、白內障及其他眼病。還有證據表明,紫外線輻射可降低免疫系統的有效性。
對皮膚的影響
過度暴露于紫外線輻射可導致多種皮膚慢性病變。
皮膚惡性黑素瘤:一種危及生命的惡性皮膚癌。
皮膚鱗狀細胞癌:一種惡性皮膚癌,一般比黑素瘤發展慢,并且不大可能造成死亡。
皮膚基底細胞癌:一種生長緩慢,主要出現在老年人中的皮膚癌。
光老化:皮膚失去彈性,并患上日光性角化病。
對眼睛的影響
紫外線輻射造成的急性影響包括角膜炎和光化性結膜炎(角膜和結膜炎癥)。這些影響是可逆的,配戴護目鏡可起到預防作用,并且不會造成任何長期損害。
慢性紫外線輻射的影響包括:
白內障:一種晶狀體變得越來越混濁的眼病,導致視力受損,并最終導致失明;
翼狀胬肉:眼睛表面的一種白色或乳脂肉質生長;
角膜或結膜鱗狀細胞癌:眼睛表面的一種罕見的腫瘤。
其他健康影響
紫外線輻射似乎會改變觸發免疫反應的細胞的活動和分布,從而降低免疫系統的有效性。免疫抑制可引起唇皰疹病毒再激活(“唇皰疹”)。
保護措施
世衛組織建議采取以下措施,避免因暴露于紫外線輻射而受到傷害。
限制正午暴露于太陽的時間。
尋找遮陽處。
穿戴防護服,如寬邊帽子,可遮擋對眼睛、臉部和后頸的日曬。
配戴寬邊鏡腿的太陽鏡,可提供99%至100%防紫外線A和紫外線B能力。
在沒有衣服遮蓋的身體部位大量使用防曬指數為30+的廣譜防曬霜。但要取得最佳防曬效果,是尋找遮陽處而不是涂抹防曬霜。不應靠使用防曬霜來延長暴露在陽光下的時間,使用防曬霜曬黑皮膚的人應該自覺地限制在陽光下的時間。
避免使用日光浴浴床。35歲之前使用日光浴浴床與惡性黑素瘤風險增加75%之間有關聯。除非在醫生監督下,否則日光浴浴床或太陽燈不應使用。世衛組織建議禁止18歲以下者使用日光浴浴床或太陽燈。
保護嬰兒和幼兒。嬰兒應始終留在陰涼處。
鼓勵兒童采取上述簡單的預防措施,可防止給身體造成短期和長期損害,同時仍可使兒童享受戶外活動的好處。父母和監護人應確保兒童得到適當的保護。
預防維生素D缺乏癥
防止過度暴露于紫外線輻射是主要的衛生關切問題,但少量紫外線輻射是有益于健康的,它可導致體內產生維生素D。維生素D可增強骨骼和肌肉骨骼系統。陽光暴露極低的人群,例如接受專門機構照料的人或足不出戶者、生活在高緯度地區的皮膚深色的人或由于宗教或文化方面原因在室外時遮蓋整個身體的人,應在咨詢其醫生之后考慮口服維生素D進行營養補充。
流感
流感是一種病毒性感染,主要影響鼻、喉、支氣管,并偶爾影響肺部。感染通常持續約一周,特征是突發高熱、肌肉酸痛、頭痛和嚴重不適、干咳、喉痛和鼻炎。
通過染病者咳嗽或打噴嚏時產生的飛沫和微粒,病毒很容易在人與人之間傳播。在季節性流行期間,流感往往迅速傳播。
多數染病者在一至二周內康復,無需進行醫學治療。但是,對幼兒、老年人和患有其它嚴重病癥者,感染可根據內在情況導致嚴重的并發癥、肺炎和死亡。
艾滋病毒/艾滋病
人類免疫缺陷病毒(艾滋病毒)是一種逆轉錄病毒,它感染人類免疫系統細胞,摧毀或損害其功能。感染初期沒有癥狀。但是,隨著感染的發展,免疫系統開始變弱,患者更加容易遭受所謂的機會性感染。
艾滋病毒感染的最后階段是獲得性免疫缺陷綜合征(艾滋病)。艾滋病毒感染者可能經過10-15年才會患艾滋病,抗逆轉錄病毒藥物可以進一步延緩這一進程。
艾滋病毒通過無保護的性交(肛門或陰道)、輸入受污染的血液、共用受污染的注射針傳播,還可在妊娠、分娩和哺乳期間在母親及其嬰兒之間傳播。
空氣污染
空氣污染是由能夠改變空氣自然特性的任何化學、物理或生物物質對室內或室外環境造成的污染。家用燃燒裝置、機動車輛、工業設施和森林火災是空氣污染的常見來源。在公共衛生領域引起重大關注的污染物包括微粒物質、一氧化碳、臭氧、二氧化氮和二氧化硫。室外和室內空氣污染引起可能致命的呼吸系統疾病及其它疾病。
環境衛生
環境衛生涉及到個人以外的所有物理、化學和生物因素,以及影響行為的一切相關因素。它包括評估和控制可能影響健康的那些環境因素,并以預防疾病和創造有益健康的環境為目標。該定義不包括與環境無關的行為,以及涉及社會和文化環境的行為和遺傳學。
用戶登錄
還沒有賬號?
立即注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