乙肝母嬰傳播怎樣阻斷
乙肝疫苗在預防新生兒感染乙肝病毒方面已經取得了巨大成就。然而在這個看似簡單的疫苗注射過程中,注射時機、方法的偏差卻可能造成母嬰傳播阻斷的失敗。
要想阻斷母嬰傳播,首先就要知道母嬰傳播的途徑,目前認為母嬰傳播的途徑可能有分娩過程中受染、子宮內受染和通過卵子受染三種,因此阻斷也從這些方面考慮。
阻斷分娩過程中受染“24小時之內注射就可以”是誤區,“免疫球蛋白”自費也要打。分娩過程中受染是最主要的傳播途徑,分娩過程中子宮的強烈收縮有可能將母血擠到新生兒的血液中。由于病毒剛剛進入新生兒的血液中,如果這時能立刻注射乙肝免疫球蛋白,就可以馬上把新生兒血液中的乙肝病毒中和掉,新生兒就不會被感染了。但如果注射的時間太晚(如數小時,甚至20小時以后),新生兒血液中的病毒,已經進入肝細胞內,再注射乙肝免疫球蛋白就沒用了。因此,新生兒乙肝免疫球蛋白注射的時間是越早越好。那種提出24小時之內注射就可以的看法是完全錯誤的。
關于分娩過程中受染的預防,最主要的就是給新生兒注射乙肝免疫球蛋白和乙肝疫苗。根據目前的規定,乙肝疫苗是免費的,乙肝免疫球蛋白則是自費的,我個人的看法是盡可能動員家屬給新生兒注射乙肝免疫球蛋白(HBIG),因為單純注射乙肝疫苗,其保護作用至少在半個月以后,如果分娩的過程中已經受染,單靠乙肝疫苗是很難預防的。除非在懷孕期間,母親的HBVDNA一直是陰性。在這種情況下,是可以不注射HBIG的。因為母親傳染性的高低與其血液中HBVDNA的量是密切相關的。只要HBVDNA陽性,就有可能傳染胎兒,滴度越高,其傳染性就越強。
預防子宮內受染,“子宮內受染時間”尚無定論,“子宮內傳播定義”標準不統一。首先是子宮內受染的時間,現在很多人都認為主要是妊娠的最后3個月,但是也有人通過研究引產胎兒肝臟發現,妊娠早期即可以有感染。這個問題還需要進一步研究,因為這涉及什么時候開始預防的問題。
其次是子宮內傳播的定義,目前也沒有統一。有人認為“出生后臍帶血或靜脈血陽性”即為宮內傳播;也有人認為,出生后外周血HBV標志物陽性并持續至滿月者即為宮內傳播;也有人認為“出生后經過HBIG+乙肝疫苗預防,6+月HBsAg持續(+)者”才算宮內傳播。我認為,最后一個比較恰當。因為,只有經過HBIG+乙肝疫苗預防無效才能肯定是子宮內傳播。希望大家在今后的研究中,能夠采取統一的標準。
最后一個是宮內傳播的阻斷,目前主要有兩個方法,一個是妊娠最后3個月,每個月給母親注射一支HBIG,嬰兒出生后再按常規預防,很多報告都認為有效,但是,也有人認為病人血液中HBsAg那樣多,注射一支HBIG很難降低血液中的HBVDNA。因此,這個問題也需要進一步研究。其實,這個問題研究起來很簡單,把注射前后的血清都低溫保存起來,然后用同一試劑進行檢測即可。
另外一個方法就是用核苷類似物拉米夫定進行預防,例如,有人報告,38名孕婦,懷孕前即應用拉米夫定有效,懷孕后,病人同意繼續應用,結果38名新生兒均未受染。也有人報告,妊娠第28周開始應用拉米夫定0.1/d,新生兒1歲時HBsAg陽性率,試驗組與對照組分別為0/42,5/35(14%)。還有一篇報道,病人均為病毒高滴度(>108)者,亦即高傳染性者,妊娠第28周開始應用拉米夫定,結果新生兒的HBsAg陽性率為14.3%(3/21),對照組為50%(9/18)。以上材料說明,應用拉米夫定確可減低母親血液中的HBVDNA,減少新生兒的HBsAg攜帶率,如果懷孕前即開始應用,有可能完全預防,妊娠第28周開始應用,也可能減少新生兒的感染率。從理論上,應用越早,效果越好。根據目前的報告,還沒有對新生兒發生不利的影響。
但是,也必須指出,拉米夫定用于母嬰傳播的阻斷,目前還沒有得到有關方面的批準,因此最好不要建議孕婦采用,可以把這種情況如實詳細地告訴孕婦,是否采用完全由孕婦及其家屬自行決定。另外,從理論上,替比夫定在預防母嬰傳播上可能比拉米夫定更安全,因為從動物實驗上它對于胎兒完全沒有不良反應,故屬于妊娠用藥中的B級,而拉米夫定屬于C級,可惜到目前為止,還沒有臨床應用的報告。
最后一種傳播途徑可能是通過卵子受染而傳播,這在動物實驗雖有可能,但臨床上還未證實。
用戶登錄
還沒有賬號?
立即注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