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成人麻豆|野花韩国高清完整版在线观看3|蜜桃夜夜躁狠狠躁日日躁|无套内谢大学处破女

您的位置: 首頁 >健康生活>詳細內容

青海省2010年夏季傳染病預防提示

來源:業務部 發布時間:2010-05-14 15:59:48 瀏覽次數: 【字體:

 一、夏季我省各地氣溫較高,天氣炎熱,雨水較多,較為潮濕,且天氣多變,是腸道傳染病的好發季節,所以應注意手足口病、甲型肝炎、細菌性痢疾、感染性腹瀉等腸道傳染病的預防。

1、甲型肝炎:甲型病毒性肝炎簡稱甲型肝炎,是由甲型肝炎病毒(HAV)引起的一種急性傳染病。臨床上表現為急性起病,有畏寒、發熱、食欲減退、惡心、疲乏、肝腫大及肝功能異常。部分病例出現黃疸,無癥狀感染病例較常見,一般不轉為慢性和病原攜帶狀態。主要是通過消化道傳染,與甲肝患者密切接觸,共享餐具、茶杯、牙具等,吃了肝炎病毒污染的食品和水,都可以受到傳染。如果水源被甲肝病人的大便或其它排泄物污染,往往可以引起甲肝暴發流行。

2、細菌性痢疾:簡稱菌痢,是由痢疾桿菌引起的以腹瀉為主要癥狀的腸道傳染病。主要表現為發熱、腹痛、里急后重、大便頻數、糞便含有粘液或膿血等,嚴重的病人可伴有驚厥以及其他中毒癥狀。細菌性痢疾是小兒的常見病,以夏季發病多。多發生于幼兒和學齡前兒童。病后僅有短暫和不穩定的免疫力,人類對本病普遍易感,引起該病暴發流行。本病可通過飲食水、日常生活接觸及蒼蠅傳播。

3、感染性腹瀉:引起感染性腹瀉的病原體多種多樣,如細菌、病毒、寄生蟲、真菌等。盡管都表現為腹瀉,但大多數感染性腹瀉不像細菌性痢疾那樣多表現為膿血便,而多為水樣便,同時,可無明顯的發熱或顯著的腹痛,糞便中可無炎性細胞,腹瀉量多,易導致失水與酸中毒,但病程較短。病變部位主要在小腸,而小腸是人體對水分和營養物質吸收的主要場所。

4、手足口病:手足口病是由腸道病毒71型(EV71)和A組柯薩奇病毒(CoxA)等多種腸道病毒引起的常見傳染病,以嬰幼兒發病為主。大多數患者癥狀輕微,以發熱和手、足、口腔等部位的皮疹或皰疹為主要特征。少數患者可并發無菌性腦膜炎、腦炎、急性弛緩性麻痹、呼吸道感染和心肌炎等,個別重癥患兒病情進展快,易發生死亡。少年兒童和成人感染后多不發病,但能夠傳播病毒。

腸道傳染病的個人防護措施有: 1、飯前便后要洗手,不喝生水;2、不吃生的或半生的肉類、水產品等,生吃瓜果前要徹底洗凈;3、注意食用及選購新鮮食品和水產品,不吃外表、氣味或味道異常及發霉的食物;4、避免生熟食物混放或使用同一菜板和菜刀加工生熟食物;5、剩余食物要冷藏,隔餐食物應徹底加熱后再食用;6、餐飲具應及時洗凈、消毒。

二、根據傳染病監測,夏季我省呼吸道傳染病如流行性腮腺炎、水痘等仍有病例報告,甚至出現局部暴發疫情,因此各種呼吸道傳染病的防控工作不容忽視,各學校、托幼機構要加強晨檢、因病缺課追查工作,發現疫情苗頭要及時向轄區疾控機構報告。

1、流行性腮腺炎:是由腮腺炎病毒所引起的急性呼吸道傳染病。傳染源是腮腺炎患者和攜帶病毒者。易感人群為1歲以上的兒童和青少年。主要臨床表現:前驅癥狀可出現發熱、頭痛、無力、食欲不振等,發病12日后出現顴骨弓或耳部疼痛,然后出現唾液腺腫大,通常可見一側或雙側腮腺腫大,除腮腺腫脹外,還可引起腦膜炎、腦膜腦炎、睪丸炎、卵巢炎、胰腺炎等。

2、水痘:是由水痘帶狀皰疹病毒(皰疹病毒的一種)引起的一種急性呼吸道傳染病。傳染源是水痘患者。人群普遍易感,但發病主要是兒童。主要臨床表現:患者從出現皮疹前2日至出疹后6日具有傳染性。患病初期出現輕微發燒、疲倦和軟弱無力;斑疹出現后數小時即轉化為丘疹、皰疹。皮疹分布呈向心性,即軀干、頭部較多,四肢處較少。一般典型水皰皮疹約歷時16天,由于皮疹先后,分批出現,因此在出疹第23天內,在病人身上同一部位可見到各階段的皮疹(即斑疹、丘疹、皰疹及結痂)同時存在。大部分情況下,病人癥狀都是輕微的,可不治而愈。

3、麻疹:是由麻疹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傳染病。傳染源是麻疹患者。人群普遍易感。其主要臨床表現:感染初期出現咳嗽、流涕、發熱、眼紅及口腔內出現白點(柯氏白斑);37日后皮膚會出現斑丘疹,通常由面部擴散到全身,維持47日,亦可能長達3個星期,留下褐色斑痕或出現脫屑;病重者的呼吸系統、消化系統及腦部會受影響,導致嚴重后果,甚至死亡。

呼吸道傳染病的個人防護措施有:1、經常開窗通風,保持室內空氣新鮮;2、勤洗手、多喝水;3、堅持體育鍛煉,提高自身的免疫力;4、生活有規律、保證睡眠、不吸煙、少飲酒,天氣變化并注意保暖等;5、盡量不到人多擁擠、空氣污濁的場所。

三、2010414我省玉樹地區發生特大地震災害,目前災民安置點人群密集,基礎生活衛生設施不足,人口流動性大,為傳染病傳播提供了便利條件,因此極易發生呼吸道、腸道傳染病的暴發流行,要重點對以上呼吸道、腸道傳染病進行防范,此外玉樹災區為鼠疫、炭疽的自然疫源地,對自然疫源性疾病的防控也不能忽視。

1、鼠疫:是由鼠疫耶爾森桿菌引起的一種自然疫源性疾病,原發于嚙齒類動物并能引起人間流行,傳染源主要是嚙齒類動物和病人,在玉樹災區主要為青藏高原喜馬拉雅旱獺,每年4月底旱獺將陸續結束冬眠開始出洞活動,傳播媒介為蚤類。臨床主要表現為嚴重的全身中毒癥狀,淋巴結腫大,咳嗽伴咳血,發熱急劇,惡寒戰栗,體溫突然上升至3941℃。

2、炭疽:是由炭疽桿菌引起的急性傳染病,該病菌有較強的抵抗力,在外環境中存活數十年而不失其致病性,從而長期持續污染,形成難以根除的永久性疫源地,不僅對人畜的健康構成潛在的威脅,而且影響畜牧業的生產發展。由于宰剝因炭疽病死亡的牲畜、食用了未經煮熟的含炭疽桿菌的牛、羊等畜肉或從事皮毛加工等感染炭疽。我省每年以610月為流行高峰,主要臨床表現為皮膚出現紅斑、丘疹、水皰,繼而中央壞死形成潰瘍性黑色焦痂,周圍組織非凹陷性水腫,疼痛不明顯,重者引起高熱、胸痛、咳嗽伴咳血等。

鼠疫等自然疫源性傳染病可防可控不可怕,希望災區群眾不要接觸染疫動物,發現病死動物后要及時上報。1、報告病死鼠(獺);報告疑似鼠疫病人;報告不明原因的高熱和急死病人;2、不私自捕獵疫源動物;不剝食疫源動物;不私自攜帶疫源動物及其產品出疫區;3、保護易感人群,凡進入疫源地捕獵旱獺或從事其它活動的人員提前進行疫苗預防接種;疫區內的易感人群口服抗生素預防性治療;4、加強宣傳教育,堅持病畜實體焚燒、深埋。

青海省2010年夏季傳染病預防提示
分享到:
【打印正文】
×

用戶登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