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將進入手足口病高峰期,如何幫孩子遠離病毒!
即將進入手足口病高峰期,如何幫孩子遠離病毒!
春天到了,學校衛生室又開始作各種春季流行病的預防知識教育,其中手足口病是學生春季常見病的預防重點,因為這種病具有高傳染性,癥狀跟感冒有點相似,容易被家長忽視,而這種病嚴重的會威脅到孩子生命,那么媽媽們應當怎么做呢?我們結合國內多位醫院及專家的處理意見,為媽媽們給出一些科學的防控知識,如果遇特別嚴重的情況,請及時到醫院就醫。
小兒手足口病的發病癥狀有哪些,媽媽應該怎樣預防、及早發現病癥。
一、手足口病是什么病?
通俗一點講,手足口病就是一種腸道病毒感染(EV71),是由腸道病毒引起的傳染病,多發生于5歲以下兒童,可引起手、足、口腔等部位的皰疹,少數患兒可引起心肌炎、肺水腫、無菌性腦膜腦炎等并發癥。現查明有數種病毒可引起手足口病。
二、手足口病的主要癥狀是什么?
手足口病多發于學齡前兒童,4歲以內發病率最高。手足口病的主要癥狀為口腔潰瘍、疼痛、口臭、流涎、拒食、厭食、煩躁不安、低熱或中等度發熱、咽充血、扁桃體腫大、手足心可見皮疹,先為紅色斑丘疹,很快即轉為水皰疹,皮疹可在一周內消退,不遺留色素沉著、脫屑或疤痕。由于“水皰疹”的癥狀會讓部分家長誤以為是出水痘,往往耽誤了病情。其實,這兩種病是很容易區分的,手足口病除手足外的身體其他部位一般無皮疹,而水痘則是全身性的。根據病情的嚴重程度,手足口病癥狀的表現有所不同。普通病例表現:急性起病,發熱,口腔粘膜出現散在皰疹,手、足和臀部出現斑丘疹、皰疹,皰疹周圍可有炎性紅暈,皰內液體較少。可伴有咳嗽、流涕、食欲不振等癥狀。部分病例僅表現為皮疹或皰疹性咽峽炎。多在一周內痊愈,預后良好。部分病例皮疹表現不典型,如:單一部位或僅表現為斑丘疹。重癥病例表現:少數病例(尤其是小于3歲者)病情進展迅速,在發病1-5天左右出現腦膜炎、腦炎(以腦干腦炎最為兇險)、腦脊髓炎、肺水腫、循環障礙等,極少數病例病情危重,可致死亡,存活病例可留有后遺癥。重癥病例可表現為神經系統受累和急性循環呼吸衰竭,3歲以下發病率高。
三、手足口病通過什么傳染?
病毒傳染,主要是接觸傳染。比如通過唾液、皰疹液、糞便等污染的手、毛巾、手絹、牙杯、玩具、食具、奶具以及床上用品、內衣等引起間接接觸傳播,一般通過患者咽喉分泌物及唾液中的病毒可通過飛沫傳播。
大人也會傳染手足口病給寶寶!!!有媽媽反映,她在護理患病寶寶時,自己的手上也出現了皰疹,她很驚訝,大人也會得手足口病嗎?是的,據臨床觀察,大人也會感染引起手足口病的病毒,不過大人的免疫力強,癥狀也較輕,一般只是手足出現皰疹不會發燒,有的甚至沒有癥狀。但是這些大人會成為手足口病致病病毒的攜帶者,是可能傳染給孩子的。如果家中有手足口病的孩子,負責護理的大人最好不要接觸別的孩子;在手足口病的高發期,家長從外面回來,最好先洗過手,尤其是接觸孩子的食物前一定要洗手。
四、什么時候該去醫院?
專家認為,如果是輕微的感染,孩子的一般狀態很好,沒有精神差、嗜睡、呼吸困難或者是疲乏無力、面色灰白等這種重癥情況,一般的家庭護理是可以的。大多數孩子,一般是7天左右都可以逐漸恢復,在家可以給孩子做一些清淡、易消化的食物,多喝白開水。但如果病情嚴重的話,就要及時去醫院,一刻也不要耽擱,由醫生來確診。專家們認為,如果孩子在口、手、腳、肛門等部位出現丘疹或皰疹時,無論是否有發燒,家長都應該帶寶寶去醫院,由醫生來確診是否手足口病,如果確診,醫生則會做傳染病登記。對于癥狀較輕的寶寶可以在家中隔離護理,避免傳染給其他小朋友。懷疑是重癥傾向的則可能留院觀察或者住院治療。
五、手足口病能讓孩子產生病毒抗體嗎?
專家認為,由于引起手足口病的病毒有20多種,他們之間是沒有互相交叉免疫的,就是說剛得過一次手足口病又可能感染另一種病毒再次染病,另外即使是同一型的病毒在人體內產生的免疫力也不持久,更不會終生免疫。寶寶重復感染的可能性是很大的。不過專家提示,媽媽們對待手足口病的態度應該是“不要過分緊張,不要掉以輕心”,畢竟90%的寶寶都是輕癥的,僅有10%左右才可能是重癥的。
六、如何預防是關鍵!
手足口病傳播途徑多,嬰幼兒普遍易感染,做為家長,如何預防你的寶寶得手足口病呢?臨床醫生建議:
1、養成良好的衛生習慣,飯前便后、外出后要用洗手液或肥皂等給孩子洗手,不要讓你的寶寶喝生水、吃生冷食物。
2、看護人員接觸孩子前、替孩子更換尿布、處理孩子糞便后均要洗手。
3、避免接觸患手足口病的兒童,本病流行期間不要帶寶寶到人群聚集、空氣流動差的公共場所。
4、保持家庭環境衛生,居室要經常通風,并勤曬衣被。
5、寶寶出現相關癥狀時要及時到醫療機構就診。
手足口病“可防可治,重在預防,洗凈手、喝開水、吃熟食、勤通風、曬被子”,是預防手足口病的15字方針,大家牢記在心,養成良好的衛生習慣,就能有效的預防手足口病的發生。
用戶登錄
還沒有賬號?
立即注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