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惕微塑料對健康的影響
塑料在生活中隨處可見。隨著人類對塑料制品的需求越來越大,塑料污染環境的問題日益嚴重。塑料有可能分解成微塑料顆粒,被生物攝食并進入食物鏈,最終影響到人類的健康。
最近,發表在《整體環境科學》上的文章顯示,英國赫爾大學教學醫院的研究者在胸部外科手術中收集了13個人體肺部組織樣本,其中在11個樣本中發現了共計39個、12種微塑料。此外,荷蘭阿姆斯特丹弗里耶大學的研究者在《國際環境》上發表文章,他們從22名健康成年志愿者體內各獲取1份全血樣本,在其中17份樣本中發現了微塑料。
微塑料,是粒徑小于5毫米的塑料顆粒的統稱,包括了不同形狀、大小和聚合物類型。微塑料在環境中無處不在,并且已經進入了人類的食物鏈。
自20世紀70年代海洋中的微塑料顆粒第一次被報道起,科學家們就陸續在海洋、土壤、大氣中發現了微塑料,甚至在人煙稀少的南極也發現了微塑料。自2010年起,科學家們陸續在一些魚蝦蟹貝等海產品中發現了微塑料;然后,在飲用水、食鹽、蜂蜜、啤酒、蔬菜和水果中,甚至在嬰兒奶瓶中也發現了微塑料。
一、微塑料是怎樣進入人體的
一些研究發現,人類可能通過飲食、呼吸以及皮膚接觸等途徑攝入微塑料顆粒。
飲食攝入:國外一項研究結果顯示,人類每年通過食物攝入的微塑料顆粒可達5萬多個,每年通過飲用瓶裝水等攝入的微塑料顆粒可達9萬個。此外,在2020年,研究人員在一次性紙杯中裝上熱飲,15分鐘后在飲料中發現2.5萬個微塑料顆粒。如果家長使用聚丙烯奶瓶沖泡奶粉,小兒每飲用1升由奶粉調配的牛奶就會攝入超過160萬個微塑料。
呼吸吸入:科學家們發現,空氣中的微塑料含量在不同地區存在著巨大差異。在法國巴黎的室外樣本中,科學家測得微塑料的平均濃度為每天53~110個/平方米,德國漢堡的濃度則為每天275個/平方米。值得注意的是,科學家們發現室內環境中微塑料的濃度高于室外,對于大多數人來說,主要在室內活動,由此攝入的微塑料數量較高。科學家們根據室內微塑料濃度以及嬰兒每天在室內活動的時間推算,嬰兒每天在室內通過呼吸攝入的微塑料數量最高可達幾十萬個。
皮膚接觸:雖然科學家們在不同的洗護用品中發現了微塑料,但是目前還沒有足夠的證據證明微塑料可通過皮膚接觸而被人體吸收。
微塑料是否真的可以進入人體?幾年前,科學家開展了相關研究。2018年,奧地利科學家菲利普·施沃布爾(Philipp Schwabl)等人在來自不同國家的8個成年人的糞便中發現了微塑料。2021年,我們團隊對24名男大學生的糞便進行了檢測,結果發現,23人的糞便中有不同濃度、不同粒徑的8種微塑料。來自荷蘭和英國科學家的研究,更加充分證明了微塑料已經進入人體。
二、會對人體產生毒性嗎?
微塑料具有比表面積大、吸附能力強等特性,會對海洋生物、哺乳動物產生毒性作用,例如可導致魚類捕食能力下降,導致小鼠睪丸產生炎癥及精子生成障礙等。
微塑料會威脅人體健康嗎?
目前,針對微塑料對人體毒性效應的研究大多數為細胞實驗,結果表明,微塑料對人體的消化系統、呼吸系統、免疫系統、生殖系統等都有一定的毒性作用。
消化系統:可對腸上皮細胞產生毒性,導致細胞活力降低。
呼吸系統:可引起肺上皮細胞出現炎癥反應。研究人員在114例人肺部標本的99個標本中發現了微塑料。
生殖系統:對胎盤滋養細胞表現出弱胚胎毒性,并且可通過胎盤屏障。
但以上結果均為細胞實驗,人類對該領域的研究還處于初級階段,目前仍缺乏微塑料與人體健康關聯性的相關研究。早在2019年,世界衛生組織就呼吁開展相關研究,以期準確評估人類微塑料暴露量及對人體健康產生的潛在影響。這也是今后相關學科的科學家們重點關注的方向。
三、如何減少塑料污染
在日常生活中,我們要盡量減少塑料垃圾被隨手丟棄的行為,也要盡可能減少塑料的使用,比如隨身自帶購物袋,少用或者不用一次性塑料制品等。此外,政府加強對塑料污染的控制,完善塑料垃圾的管理政策等。而最讓人期待的則是新型可降解塑料產品的出現,希望性能更好、對環境更加友好的新型材料早日研發成功。
用戶登錄
還沒有賬號?
立即注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