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后如何防治疫情
地震后如何防治疫情
地震后如何防治疫情
1.尋找水源,檢驗水質,進行飲用水消毒
強烈地震后,城市自來水系統遭到嚴重破壞,供水中斷,城鄉水井井壁坍塌,井管斷裂或錯開、淤砂,地表水受糞便、污水以及腐爛尸體嚴重污染,供水極為困難,有時不得不飲用河水、塘水,溝水和地下遭積水、游泳池水以及雨水。能否解決群眾供水問題是關系震后能否控制大疫的一個關鍵問題。解決供水問題首先要找到水源,其次是進行水質檢驗,確定能否飲用,第三是對不適飲用的水進行潔治,第四是采用合適的供水方式。
(1)尋找水源。根據震前了解的當地水源分布,井通過現場調查,尋找水量充分,水質良好、便于保護的水源。震后一切水源都可能受污染,因此對所有水源都要重新檢驗,確定可否飲用。選定的水源要加強防護,清除周圍50米以內的廁所、糞坑、垃圾堆以及尸體等污染源,建立水源保護制度,設崗哨看管,防止壞人投毒。
(2)對混濁或不符合飲用衛生標準的水,要先凈化后消毒。
混水澄清法:用明礬,硫酸鋁、硫酸鐵或聚合氯化鋁作混凝劑,適量加入混水中,用棍棒攪動,待出現絮狀物后靜置沉淀,水即澄清。沒有上述混凝劑時,可就地取材,把仙人掌、仙人球、量天尺、木芙蓉、錦葵,馬齒莧、刺蓬或榆樹、木棉樹皮搗爛加入混水中,也有助凝作用。
飲水消毒法:煮沸消毒效果可靠,方法簡便易行。也可用漂白粉等鹵素制劑消毒飲用水。按水的污染程度,每升水加l-3毫克氯,15~30分鐘后即可飲用。為驗證氯素消毒效果,加氯30分鐘后應做水中剩余氯測定,一般每升水中還剩有0.3毫克氯時,才能認為消毒效果可靠。個人飲水每升加凈水錠二片或2%碘酒5滴,振搖二分鐘,放置10分鐘即可飲用。
(3)供水方式:水源距居民點很遠時,可用運水車拉水。按每人每日應急用水5-6升計算,一輛運水車每日可供約3千人。用運水車供水時,要設專人負責,將漂白粉加入水箱內進行消毒。降雨時,可用盆、雨布、塑料布等接水,澄清后加漂白粉消毒。貯水可用缸、罐或水泥槽。對洗澡,洗衣用水,可在地上挖坑,里面墊塑料布,留小口加蓋貯水。
(4)建立水源衛生保護和飲用水消毒制度。水井要建井臺、挖排水溝,由當地、居民中的骨干分子管理周圍清潔衛生。取水要用公用水桶。禁止在井旁洗臟物和喂飲牲畜。由防疫人員定時消毒。
(5)積極修復自來水系統和水井,必要時打臨時淺水井。
2.搞好飲食衛生,防止食物中毒
(1)派專人對救災食品的貯存、運輸和分發進行衛生監督。救災食品不得與汽油、殺蟲劑、毒鼠劑以及其他毒物一起貯存,不得用同一車輛運輸。食品倉庫和堆放食品的地點要干燥、通風、清潔。發放食品時要派衛生防疫人員把關,對生霉、腐敗、浸水和被污染的食品以及膨脹、漏氣與嚴重銹蝕的罐頭,禁止發放食用。
(2)對挖掘出的食品進行檢驗和質量鑒定。對從冷凍庫內挖出的肉類食品要經衛生檢驗隊檢驗,明顯腐敗變質者深埋,輕度腐敗者煉工業油;未腐敗者經高溫處理可供食用。對砸死的牲畜除經獸醫人員檢驗確定可食者外,一律作深埋處理。
(3)恢復工作的食堂,飯店要有防蠅設備,要保證供應的食品清潔衛生,要創造條件對食具作到用后洗凈、消毒。飯菜要燒熟煮透,現作現吃。嚴禁出售腐敗變質食物和病死的禽、畜肉。飲食服務人員身體要健康,至少無傳染病。
(4)加強飲食衛生知識的宣傳教育。要求人人不喝未經消毒的生水,不吃腐敗變質和不潔食物。
3.大力殺滅蚊蠅
震后由于廁所、糞池被震壞,下水管道斷裂,污水溢出以及大批尸體腐爛,加之衛生防疫管理工作一時癱瘓,可以形成大量蚊蠅孳生地,在短時內繁殖大批蚊蠅,威脅群眾安全,必須采取一切有效措施,大力殺滅蚊蠅。
(1)震后滅蚊蠅的主要方法
飛機噴藥殺滅:用飛機進行超低容量噴灑殺蟲劑滅蟲,具有高效、速效、面廣、費用低等優點,是大面積殺滅蚊蠅的理想方法。當飛機高度為20米,速度為44米/秒,在無風或微風的氣象條件下噴藥,每小時噴霧面積為1.4萬一1.9萬畝。用馬拉硫磷、殺螟松、辛硫磷、害蟲敵乳劑或原油,每畝噴灑50000毫升,殺蚊蠅效果可達90%以上。但飛機噴灑殺蟲劑受氣象、地面建筑物及植被等條件限制,而且只能噴到地物表面,對室內、倒塌建筑物的空隙以及地下道內的蚊蠅則噴灑不到。同時有大量藥物在到達地面前就隨風飄逸,起不到殺蟲作用。因此,對飛機噴灑不到的地方和氣象條件不適用時,必須依靠地面噴灑。
地面噴藥殺滅:對面積較大的居民點、坍塌的建筑物、廁所、糞堆、污水坑、垃圾堆以及挖掘、掩埋尸體現場等處進行噴霧,居民簡易防震棚內、外都可噴到。對分散的居民點室內和面積較小道路窄狹的地點,以及山坡、灘頭等機動車輛難以到達的地方,可用手動壓縮式噴霧器、靜電噴霧器以及小型手提噴霧器。
用煙劑熏殺:對室內、地窖、地下道等空氣流動較慢的地方和噴霧器噴灑不到的地方,可用666,敵敵畏、敵百蟲、西維因、速滅威等煙劑熏殺蚊蠅。也可用野生植物熏殺。
多種殺蟲劑混合使用或交叉使用,以防止蚊蠅產生耐藥性,降低殺滅效果。
4.做好尸體挖掘、搬運和掩埋中的衛生防護
地震后,曝露散在的人畜尸體很快腐爛,散發尸臭,污染環境,對災區人民的身心健康是一種嚴重威脅。處理尸體是抗震救災的當務之急。為保障處理尸體工作的安全,必須做好衛生防護工作。
(1)尸體的消毒除臭方法;尸體挖埋作業小組要配備消毒人員。消毒人員要緊跟作業人員邊挖邊噴灑高濃度漂白粉、三合二乳劑或除臭劑。將尸體移開后,對現場要再次噴灑除臭。要將尸體用衣服、被褥包嚴,裝塑料袋內將口扎緊,防止尸臭逸散,并盡快裝車運走。要先在運尸車廂板墊一層砂土,或墊塑料布,防止尸液污染車廂。要有計劃地選擇遠離(5公里)城鎮和水源的地點深埋。在農村,要使用指定的牛車、架子車等。
(2)挖掘、搬運和掩埋尸體作業人員,要合理分組,采取多組輪換作業,防止過度疲勞,縮短接觸尸臭時間;
(3)尸體挖埋作業人員要戴防毒口罩,穿工作服,扎橡皮圍裙,戴厚橡皮手套,穿高腰膠靴,扎緊褲腳、袖口,防止吸入尸臭中毒和尸液刺激損傷皮膚。
(4)挖埋尸體人員作業完畢,先在距生活區50米左右的消毒站脫下工作服、圍裙和膠靴,由消毒人員消毒除臭,把橡皮手套放入消毒缸內浸泡消毒。雙手用3%來蘇液浸泡消毒,再用酒精棉球擦手,最后用清水肥皂洗凈,有條件時淋浴或擦澡。進宿舍后換穿清潔衣服。對運尸車和挖埋尸體工具,要停放在消毒站,由消毒人員用高濃度漂白粉精、三合二乳劑或除臭劑消毒除臭。
(5)要把開水送到作業人員口中,防止污染飲用水和水碗。挖埋作業人員應在特設的臨時食堂就餐。
5.搞好臨時環境衛生
震后管好糞便是群眾生活中的突出問題。衛生防疫人員要指導居民選擇合適地點,利用就便材料,建應急公共廁所,要求做到坑深(1.5米深)、窄口(50厘米寬)、加蓋,四周挖排水溝,外圍草簾。建臨時垃圾坑及污水坑。要定期噴灑殺蟲劑。發動群眾建立震區衛生公約,并教育群眾自覺遵守。
6.協助居民防暑、防寒
炎熱夏季要指導居民在防震棚上遮蔭,加強棚內空氣對流,中午在防震棚周圍灑水降溫等,預防中暑。嚴寒冬季要在進出口搭建擋風墻,在防震棚的四壁涂泥,防止透風。棚內要搭安全堅固的取暖設施,防止發生感冒和凍傷。
7.建立疫情報告制度
震區防疫機構要與居委會密切配合,組成疫情報告網,發動群眾有病自報互報。各醫療站要開展巡回醫療,走棚串戶,以便及早發現傳染病人,及時隔離治療。
用戶登錄
還沒有賬號?
立即注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