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中毒科普】夏秋季節謹防野生植物中毒
時值夏秋季節,氣溫高,雨量充沛,野生菌、野生植物生長旺盛,由于廣大群眾對野生菌類和野生植物相關知識的缺乏,鑒別能力不夠,今年我省陸續發生多起因誤采、誤食野生植物中毒事件。為此,青海省疾控中心提醒廣大群眾不要采摘、購買、制作加工和進食不認識野生植物。
一旦誤食野生植物后,如果感到頭暈、惡心、嘔吐、腹痛、腹瀉和其他不適癥狀,要及時大量飲用溫開水或濃鹽水,把手指伸進咽部催吐,以盡量減少毒素吸收,并及時到醫院救治。
為有效預防野生植物中毒,我們應該這樣做:
1、餐館、食堂、旅游景區飯店、農家樂等各類餐飲單位要加強自我管理,嚴格把好原料進貨關,并做好原料進貨登記臺賬,嚴禁使用野生植物作為食品原料加工制售。
2、廣大群眾提高自我保護意識,做到“不知不食”,外出郊游時,不采摘、購買、加工和食用不熟悉或來歷不明的山野菜和野生蘑菇類。
3、購買蘑菇類食品時,應到正規的超市、農貿市場采購,避免在散商販處隨意購買,并保存好購物憑證。
4、山林口和野生蘑菇、野生植物生長密集的地方設置“禁止采摘野生蘑菇、野生植物”、“我們有毒,請勿采摘”類的警示牌。
我省常見的野生有毒植物:
1、山莨菪:又名樟柳、唐古特莨菪。多年生宿根草本,高達1米。根肥大,長圓錐形,黃褐色。莖直立,多數叢生,稍有毛或無毛。單葉互生;葉柄粗壯;葉片長方卵形至窄橢圓形,長8~21厘米,寬4~13厘米,全緣,微波或有疏淺齒。分布于青海、甘肅、西藏(東部)、云南(西北部),生于海拔2800-4200米的山坡、草坡向陽處。山莨菪全株有毒,根毒性大,中毒癥狀主要為口渴,咽喉灼熱,吞咽困難,皮膚干熱潮紅,瞳孔散大,視物模糊,興奮,煩躁不安,說胡話癥狀,甚至發生痙攣,呼吸中樞麻痹死亡。
2、毒芹:又名野芹菜、白頭翁、毒人參。生長在潮濕地方。葉像芹菜葉,夏天開折花,全棵有惡臭。 全棵有毒,花的毒性最大,誤食后出現惡心、嘔吐、手腳發冷、四肢麻痹,嚴重的可造成死亡。
3、半卵形斑褶菇:又稱“致幻蘑菇” ,子實體中等大。菌蓋直徑一般4cm,有時可達 8cm,近圓錐形、鐘形至半球形,頂部有的略帶土黃色,光滑而粘,有時龜裂。菌肉污白色。菌褶初期灰白,后期呈現灰黑相間的花斑,直生,稍密,長短不一。菌柄圓柱形,長10-25cm,粗0.4-1.2cm,白色至污白色,頂部有縱條紋,菌環以下漸增粗,內部松軟變空心。菌環膜質生柄之中、上部。人類食用中毒后可引起幻覺反應。
4、毛頭乳菇:又稱疝疼乳菇,子體中等大。菌蓋深蛋殼色至暗土黃色,具同心環紋,邊緣有白色長絨毛,乳汁白色不變色,味苦。菌蓋直徑4~11cm,扁半球形,中部下凹呈漏斗狀,邊緣內卷。菌肉白色,傷處不變色。菌褶直生至延生,較密,白色,后期淺粉紅色。中毒癥狀表現為大量流汗、吐唾液、流淚發冷、心跳減慢、血壓降低、瞳孔縮小、眼花、視力弱及模糊不清,重者譫語、抽搐、昏迷等。
用戶登錄
還沒有賬號?
立即注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