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原反應的預防
需到高原地區工作的人員,應通過仔細的體檢,檢查是否患有不適宜在高原工作的疾病。
從低海拔地區到高海拔地區要階梯上升,逐步適應。
必須快速到達3000米以上地區時應攜帶氧氣裝備及預防藥物。如利尿劑、鎮靜劑、腎上腺皮質激素、維生素等。也可在進高原之前兩天開始服用復方黨參片,每天8片,可以使高原反應減少80%。
飲食盡可能吃高糖的食品,結構調整為第一碳水化合物、第二脂肪、第三蛋白質,有條件的多攝入液體能量,如果汁、牛奶,還能補充一部分水分。奶茶是很好的一種食品,酥油茶更好,是高熱量食品,并且脂肪多,對皮膚有保護、濕潤的作用,里面的茶堿還可以起到利尿作用。
到達高原地區后,體力活動要循序漸進,盡量減少并避免寒冷刺激及上呼吸道感染。
簡單治療
頭痛用一般止痛片就很有效,對胃刺激小。阿斯匹林也行,但對胃刺激大,總之大多數止痛藥均可使用。
血壓太高,用減壓靈(治早期高血壓的藥),再用一點小劑量的利尿片。
浮腫:受重力影響比較大的部位,如眼睛、下肢等處易浮腫。皮膚出現比較淺的坑,是輕度浮腫,可用氨茶堿治療,有利尿和擴張血管作用,效果不錯。若浮腫程度嚴重,可用雙氫克尿塞,100毫克/片,1片就行,一天1~3次,五六小時后可見效。用利尿片,25毫克/片,1片就行了,劑量要小,而速尿片的副作用較大,故不推薦使用。
高原肺水腫
高原肺水腫是常見的重性高原病,發病率在3%左右。一般在4000米以上發生,常在登山后3-48小時急速發病,遲者在3-10天發病。重要的誘因是寒冷、勞累、抵抗力下降造成呼吸道感染。當出現頭疼、胸悶、不同程度地咳嗽(初起干咳,以后有痰)、呼吸困難不能平臥,重者咯粉紅色泡末樣痰,搶
救者將耳朵貼近患者胸壁可聽到肺部水泡樣呼吸聲(醫學稱濕羅音)。此時病人驚恐不安、心慌、口唇面部紫紺,嚴重者血尿或逐漸神志不清。嚴重的肺水腫病情可迅速惡化,數小時內病人昏迷、死亡。
肺水腫的現場急救措施是絕對半臥位休息,兩腿下垂,立即充分吸氧,最好是含有50%~70%酒精的氧氣,流量6~8升/分;立刻口服呋塞米(速尿)40毫克/日。使用速尿可能會出現輕微惡心、腹瀉、藥疹、視力模糊、直立性眩暈、肌肉痙攣、口渴等,注意開始用量不要過大,根據情況可加至80毫克,2次/日。硝苯地平減少肺水腫。防治上呼吸道感染可用抗生素加地塞米松4毫克(僅口服一次)。煩躁不安時,可用少量鎮靜劑。注意保暖,嚴禁大量飲水。經初步急救,病情穩定后,迅速轉移至海拔較低處。一旦呼吸、心跳驟停時,立即進行心肺復蘇。
避免感冒
需要注意的是,在高原地區應盡量避免感冒。高原感冒時發燒溫度有假象,測體溫的溫度常會低于實際溫度1度,所以易被忽視。呼吸道感染即使很輕微,也可增加發生高原肺水腫的危險性。因此,要加強保暖預防。進入高原后,減少洗澡次數或不洗。發現感冒初起癥狀,立即服用抗感冒藥。若兩天以后再服抗感冒藥,一般已無效。
反復發作高原肺水腫的人為易感者,男性發病比女性多5倍。如果已經以前發生過肺水腫,我們建議不要再登3000米以上的高山。
高原腦水腫
是另一種重性高原病,發病急,常在夜間發病;發病率低,但死亡率高。其癥狀:除早期高原反應外,還有劇烈頭疼、嘔吐甚至噴射性嘔吐;逐漸神志恍惚、定向力差、個別人出現抽搐、大小便失禁,最后嗜睡至昏迷。少數人可出現視網膜出血。
以往山友按經驗來判斷是否發生腦水腫,常采用的方法是讓可疑腦水腫的人走直線,來判定其定向力差否。從科學的角度說,此法不可取!發生腦水腫的患者,腦組織已嚴重缺氧,此時讓神志恍惚的人行走,很可能立即摔倒在地昏迷。這種加重損傷的檢查方法,是要冒風險的。正確的判斷方法是讓病人半臥位,囑其按指令用手指指自己的鼻、耳朵、眼睛等,看其動作能否準確。一旦不能,說明可能發生了腦水腫。
發現腦水腫和昏迷者,要迅速、連續給含5%二氧化碳的氧氣直至清醒,清醒后仍間斷給氧。有條件的應用高滲葡萄糖、甘露醇、腎上腺皮質激素、細胞色素C等治療以減輕腦水腫,促進恢復。可酌情使用中樞神經興奮劑如鹽酸山梗菜堿(洛貝林)、尼可剎米(可拉明)等。注意水、鹽和電解質平衡以及必要的抗感染措施。病情穩定后,立即下山,急送醫院。
呼吸性堿中毒
在缺氧的環境中,人們會利用加快、加深呼吸來改善缺氧狀況,這樣就使二氧化碳呼出量增加,導致呼吸性堿中毒。呼吸性堿中毒不僅使腦血管收縮,還可因此造成意識喪失,引發高原腦水腫。預防呼吸性堿中毒最有效的方法就是用報紙卷成圓錐狀,在錐尖處撕開一個直徑1-2厘米的小孔,將圓錐狀的報紙緊貼面部,使呼出的氣體再度吸回來,也就是將呼出的二氧化碳再次吸回來,改善體內的酸堿度,糾正呼吸性堿中毒。
面對高原無須勉強
并不是每一個登上高原的人都會出現高原反應,高原反應的發生率、恢復的快慢與個體代償適應能力有關,個體差異很大,這次沒有高原反應的人也未必在下一次登上高原時就沒有反應。有一些人會每次都發生高原反應,這些人就是高原反應敏感者或高度易發者。這里需要提醒的是,高原反應并不是可以通過反復鍛煉就可以克服的。所以,為了保證身體健康,建議高原反應易發者不要繼續登達這么高的地區,在低海拔地區健身登山一樣能陶冶情操和鍛煉身體。
職業性高原病
職業性高原病,是由于在高原低氧的環境下從事職業性活動所導致的一種疾病。高原低氣壓性缺氧是導致該病的主要病因,機體缺氧引起的功能失代償和靶器官受損是病變的基礎。臨床上根據發病急緩可分為急性和慢性高原病,轉至低海拔地區后可獲改善。
職業高原病診斷應根據進抵海拔3000米以上高原連續工作段時間,經臨床有關檢查結果結合勞動衛生學調查及必要動態觀察進行綜合分析,排除其它疾病引起類似改變后方可診斷。
由低海拔進抵海拔3000米以上地區數小時到數天內,發病常有頭痛、頭昏、惡心、嘔吐、心悸、胸悶、氣短、發紺、乏力、食欲不振、睡眠障礙、外周水腫、尿少等,一般經休息或對癥處理后數日內即可緩解或消失。
進入高原人員應了解和適應高原環境特點,登山時按計劃進行階段性適應性鍛煉,注意防寒和防治上呼吸道感染,久居平原重返高原者也應重建適應能力,應明顯心、肺、血液疾病患者不宜進入高原。預防急性高原反應,可從進入高原前1—2d起選用一種利尿藥預防液體潴留,連服一周:(1)乙酰唑胺0.25g,每8小時一次。(2)呋塞米20mg,每日2—3次,緊急條件下登山,可用糖皮質激素。
預防"醉氧"
“醉氧”是游客們高原旅行完畢后,從高原地區回到平原地區出現的一系列癥狀,常常被人們稱作平原反應,也叫做醉氧反應。指從高海拔地區下到低海拔地區、從缺氧狀態進入氧飽和狀態所產生的眩暈或迷盹感覺。初上高原的人都有一種代償反應,即血紅蛋白增高、呼吸急促、心率加快。久而久之,人體對高原缺氧環境產生了一定的適應性。從高原來到平原地帶,又產生了一個從低氧環境到常氧環境的變化,也需要一段時間的適應過程。那么醉氧反應有哪些癥狀呢?與高原反應的癥狀也有些相似,主要可能出現:倦、無力、嗜睡、胸悶、頭昏、腹瀉等癥狀,就像喝醉了酒一樣。體質較差的人,會出現血液、心、肺等生理異常參數,恢復到平原值后還會繼續下降,甚至低于平原值。有些人在平原連續居住兩年后,還會出現血紅蛋白含量降低、心率緩慢、心排血量和血容量增加、肺動脈高壓逆轉等癥狀,會對身體造成不良后果。
預防"醉氧"的措施:從高原回到平原的時候,要逐漸的下降高度,先下降一定的高度,再休息一段時間,再下降一定的高度。這樣就能較少平原反應的發生。
用戶登錄
還沒有賬號?
立即注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