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原反應的癥狀判斷
癥狀判斷
部分初次進入高原的人,在海拔3000米的高度,24小時內出現頭疼、頭暈、眼花、耳鳴、全身乏力、行走困難、難以入睡等癥狀,嚴重者出現腹脹、食欲不振、惡心、嘔吐、心慌、氣短、胸悶、面色及口唇發紫或面部水腫等癥狀。出現這些癥狀,應在原高度處停留休息3~5天,或立即下降數百米高度,一般就可恢復正常。
有報道說,3500米以下的發病率占37%~51%,3600米-5000米的發病率達50%。這說明高度越高,高原反應的發病率越高。
嚴重的高原反應對人體的傷害是比較嚴重的,因此,在進入高原后,如果出現了下列癥狀,應考慮已經發生高原反應:
1. 頭部劇烈疼痛、心慌、氣短、胸悶、食欲不振、惡心、嘔吐、口唇指甲紫紺。
2. 意識恍惚,認知能力驟降。主要表現為計算困難,在未進入高原之前做一道簡單的加法題,記錄所用時間,在出現癥狀時,重復做同樣的計算題,如果所用時間比原先延長,說明已經發生高原反應。
3. 出現幻覺,感到溫暖,常常無目標地跟隨在他人后面行走。
癥狀分析
高原反應,包括急性和慢性高原反應。由平原進入高原或由高原進入更高海拔地區后,機體在短時期發生的一系列缺氧表現稱為急性高原反應。慢性高原反應為有些人通過長期不斷的調節過程仍不能適應,以致形成一種高原機能失調的現象,呈現一系列臨床癥狀。慢性高原反應又稱為“機體機能失調”。一般認為凡進入高原三個月后,仍有部分或全部高原反應癥狀,可視為慢性高原反應。
高原反應的癥狀一般表現為:痛、心慌、氣促、食欲減退、倦怠、乏力、頭暈、惡心、嘔吐、腹脹、腹瀉、胸悶痛、失眠、眼花、嗜睡、眩暈、手足麻木、抽搐等。體征為心率加快、呼吸加深、血壓輕度異常、顏面或四肢水腫,口唇紫紺等。慢性高原反應臨床表現多種多樣,癥狀可以是上述表現的部分,也可以是其大部分或全部,癥狀時隱時現,返回平低海拔地區后一般可消失,與急性高原反應的臨床表現有較多的相似之處。
高原紅,高原紅是一種高原人群中的普遍現象,是長期生活在高原地區的人面部呈現紅色的片狀或團塊斑,主要是因為皮膚角質層變薄,毛細血管擴張表現出紅血絲的癥狀。中醫歸入“斑”的范疇。
高原紅說白了就是皮膚比較敏感而產生紅血絲,但是這種敏感是因為長期受地域環境影響而造成的,而不是天生。高原紅多發生在海拔高的地區,主要是因為空氣稀薄、氧含量低、皮膚細胞缺氧導致紅細胞數量增多的緣故。再加上溫差大、風沙大、空氣干燥,紫外線強等原因造成面部角質層長期受損變薄敏感。高原地區冬天寒冷易凍傷面部皮膚,血液不流暢,造成毛細血管瘀堵,有的甚至發展到皮下,而面部角質層又因為長期受環境等物理損害敏感變薄,反映在面部就表現為網狀、片狀、團狀的高原紅。
高原紅的患者平常可以做點養護之類的,1、保持皮膚的水分。高原氣候干燥,適當補水或者乳液預防皮膚干裂,但不要用含有激素類、重金屬、酒精成分的護膚品。2、不要長期曝露在過冷或過熱的環境中。3、擦防曬霜,高原地區紫外線較強,擦點防曬霜防紫外線保護皮膚。4、治療時一些采用儀器的辦法如激光、冷凍療法等,雖然暫時有效,但會加重高原紅,應慎重考慮。
用戶登錄
還沒有賬號?
立即注冊